第214章-《(清穿同人)[清]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被皇兄真心实意心怀感激地夸奖,康熙本该高兴的。

    他的脑海中飘过了那句“东方的阿波罗”。

    康熙突然又不是那么高兴了。

    “当真不知道民间就差称呼朕为‘送子皇帝’了?”帝王没好气道。

    “皇上做的是有福报的大善事,得治疾病的人都记着您的好呢!”

    福全只能安慰康熙这些了,他眼看康熙似是在为这名声郁闷,轻笑出声:“‘送子皇帝’的名号臣倒是听的不多,听的更多的,是您‘开明之君’,善待百姓的名声。”

    大清医学兴盛,医者增多,这让各地方上人均就医的机会大大提升。

    原先只有富人能看得起病,寻常百姓能找到赤脚郎中就不错了。有的人一辈子看不起病,有的村庄满村找不到一个大夫,人们都用自己的偏方来治。

    那些偏方都是什么?

    正常一些的喝醋,不正常的吃符水,更加不正常的饮童子尿……

    而现在,医学的兴盛带动的是一种求医的风气,也带来了人们卫生观念的改变。

    见康熙神色稍缓,崔院判忙上奏禀明医学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得出的结论。

    “根据太子殿下送来的安东尼·列文虎克之书中记录,臣等寻求外学帮助翻译书籍,查阅到列文虎克的另一重大发现,藏于任何物体表面的‘小虫子’!”

    “臣等发现,越是脏污的地方,所取样本的‘小虫子’越多,而清洁过后的地方,所取样本的‘小虫子’明显减弱。可见,这些‘小虫子’与脏污有关,列文虎克称呼它们为‘微动物’,臣等因此而提出疑惑,此类虫是否于人身体有碍。”

    崔院判的话语,令从未接触过这些的福全与康熙毛骨悚然:“任何东西之上都有虫?”

    “皇上、王爷不必忧心,这些‘小虫’甚少钻入人的体内,但臣也试过用手碰灰尘,掌心的‘小虫’立刻就增加了。”

    “为了解决这些疑惑,臣等派遣三十位医士,走访百姓家中,为居住在京城外围的百姓进行看诊,”这种看诊是免费的,而代价,则是请百姓允许医士们到他们家中采取一些样本用以观察实验。

    “最终我们得出的结果是,这类‘小虫’多的地方,环境尤其脏乱,居住在其中的人容易被病邪入侵,而‘小虫’少的环境可以避免病邪,如此,与臣等普遍认为的干净整洁可避免病邪入侵不谋而合。”崔院判认为,列文虎克的这项发现足以载入史册!

    环境卫生治理已经是老生常谈之事了,如今知晓了这些小虫子的存在,更加加深了这种认知。

    崔院判道:“臣等发现,勤洗手可以减少这类小虫,沸腾之水亦是如此,除此以外还有高浓度的酒等,皆对消除小虫有奇效。”

    “而手术时,女子生产时,消除这类小虫就显得尤其重要,轻忽不得。”

    胤礽眨眨眼,恍然大悟:崔院判说的是细菌啊!

    康熙:“……”

    原来在朕看不见的地方,你们捣鼓了这么多东西。

    崔院判连卫生治理的上奏都已经写好了,只不过今日来时匆忙,没有带来。

    崔院判还提到,医学兴盛带来的是对药材的渴求,他甚至希望能够安置几个药材田地来进行长期供应药材,当然,是在粮食富足多余,百姓们愿意种药材来获得额外收入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若是怕耕农为利所驱,则限制必种之田比例,如此管理农田又将是大问题,全都需要在上奏内阁,在朝会上与众位大臣讨论才行。

    福全惊呆了,他从未想过,原来医学竟还有这么多的门道。

    福全问道:“那么军中负伤后用酒或清水擦拭伤口,也是这样的道理?”

    “正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如果说看隐疾目前只是在京城达官贵人间兴起的,那么底层百姓关注的重要药材,除去跌打损伤,就是各种日常疾病之药。

    康熙颔首问道:“那些外国使臣去往医学研究所,是为了什么?治隐疾?”

    福全轻咳一声:“此事,还是由臣来说吧!”

    “最开始,他们是听闻此处有治隐疾的地方,经过朝中同僚介绍前来。”特指已经入了大清国籍的法兰西人。

    “后来,他们之中有一位叫做张诚的感染了伤寒,眼看快不行了,白晋前来求助太医。”

    “外洋来使多是耶稣会士,而他们一旦生病,多采取放血治疗。”

    他们还说人体内有二十四升血,放掉二十升也能活。

    放血治疗确实是一种疗法,但是从来都不会有人放掉一大桶血还能活的。

    饶是没学过医术的福全,都觉得这是要人命的治疗方法,也难怪经过他们治疗的张诚直接从轻度伤寒变成了濒死病危。

    当时那场景,又是好笑又是紧急,耶稣会士们互相之间进行讨论该用母乳给他喂下去治疗,还是该用童子尿治疗。

    福全感觉到了窒息,也亏得太医们医术高明,靠着针灸给张诚吊住最后一口气,接着开取药方子,将人留在医学研究中心好好调养。

    福全一解释,康熙就全明白了。

    “这些蛮夷之地来的毛子,连给人治病都那么粗鲁,朕原本还以为他们国家的‘科学’比大清兴盛会有多高明。”他还心存危机之感,将外洋各国当做假想敌防着,倒是忘记了各国之间发展不同,人都有擅长的不擅长的,何况是国家?国情不同,自然诞生不一样的人文情况。

    康熙沉吟道:“待张诚病愈,宣他入宫来见朕,朕还想知道更多法兰西国内近况,太阳王吗?倒是个雄主。”

    越是对外边了解加深,就越舍不得关起国门,尝到了甜头,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评估,最终康熙得出了若与路易十四联合,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。到时候,就派遣使臣前往法兰西一趟,去瞧瞧法国巴黎是个什么模样。

    沙皇俄国,噶尔丹……

    他默默在心里念叨眼皮子底下的大敌,突然发现,自己的底气在海军建设,解除海禁后更足了。

    康熙不由有些自得:不愧是朕,深谋远虑。

    胤礽听着崔院判的汇报,突然有一种“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之感。

    他寻觅已久的文化输出方式就在眼前!

    还搞什么诗词歌赋,再美好的诗词歌赋,都不比不上中医给外洋人带来的冲击。
    第(2/3)页